阆中王皮影风采
来源:
四川非遗
作者:成艺 2020-04-28 10:10:09
一张牛皮亦可喜怒哀乐
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
方寸舞台
演绎千古风采
今天我们来看
南充阆中皮影体验基地


王皮影
皮影戏始于西汉,成熟于宋代。元代开始传往南亚诸岛及欧洲一些国家,兴盛于清道光年间。
皮影在全国各地受欢迎,而在四川也形成了具有浓烈地方特色的皮影戏。
四川制作皮影的材料通常为牛皮,6至10岁的嫩牛皮最佳。此时的牛皮,韧性、透明度都最适合做皮影。牛皮剥下后须经绷皮、发汗、擂皮、裁料、保水后经刮、磨、洗、刻制成皮,再经雕刻、着色方可成为影像。
四川皮影在川北大受欢迎,是川北民间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戏剧表演形式,阆中亦是川北皮影活动中心。
川北皮影一般分为土皮影、渭南皮影、王灯影(皮影)三种。而王皮影是全国唯一以姓氏命名的皮影。王皮影由王氏先祖创于清朝康熙年间,经王文坤改革创新后发扬光大。

左为王文坤大师
王文坤是阆中水观镇人,早年学木雕、剪纸技艺。19岁时拜入川北冯朝清皮影班主李云亭门下学习皮影,掌握技艺后,王文坤就开始走街串巷“耍影子”。
王文坤继任班主后,他在渭南皮影基础上大胆进行改革,在川北民歌唱词基础上,借川剧声腔和锣鼓套路,创立了影像较大,人物造型圆润,剧目更广的“王灯影”。

王文坤在制作皮影
王文坤制作的影人,选用上等牛皮制作,历经32道工序,“拓稿”人物风骨之点睛,“剪影”人物体态之传神,工艺复杂而考究,雕镂精细而大方,造型优美而逼真。
这种改变颇得当地人喜爱,在皮影的黄金时代,观看皮影表演是人们茶余饭后最喜欢的娱乐活动之一。

王文坤在表演皮影
王皮影的巅峰时期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。1986年,奥地利文化参赞来华,王文坤当着文化参赞的面,仅用15分钟就操刀雕刻成“喜鹊登梅”皮影,使其连连称奇,赞不绝口。

王彪和他的皮影
后来王文坤去世,王皮影的传承一度十分困难。但好在王氏后人挑起了传承的担子,其孙子王彪和王舫现为川北王皮影的第七代传承人。

从康熙年间到如今,集“土”“广”“渭”等皮影之长处,吸众家“雕”“剪”“绘”“刻”等技艺之精要,融川北风情民俗之意趣而自成一派的王皮影,已经沿袭八代,薪火相传350余年。
2008年,王皮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
南充阆中皮影体验基地
南充阆中皮影体验基地——王皮影博物馆,该博物馆位于阆中市大东街96号,占地面积约4亩。
王皮影博物馆不仅是川北皮影创作、传承、发展的中心,还有展览、演绎、销售等多方面功能。每一位市民与游客都能在此体验到更立体的民俗风采与传承技艺,皮影的历史、制作、工艺,也将清晰的呈现在大家眼前。
嬉笑怒骂
生动活泼
正得闲暇
不妨去看看王皮影的风采
(基地地址:四川省阆中市大东街 96 号王皮影博物馆)